LOGO MENU
LOGO LOGO

窯變之赤
色彩器物學 -vol.10

日本從中世開始盛行無釉燒締器物
像是六古窯的備前、信樂、伊賀、丹波、越前等
表現出灰被、胡麻、自然釉、燒痕等「景色」
由於當時並沒有上釉的工法
於是發展出在原土的土肌上添加色彩的技術
其中最讓人注目的是「火色」又稱為「緋色」
胎土中的鐵分在通氣性良好的窯中進行氧化燒
呈現出赤褐色甚至接近真紅色的顏色

中世古窯中常見到「火色」的器物
大多在信樂、伊賀、備前等地盛行
日本在桃山時代開始注重自然樸拙的茶陶
開始意識到簡樸之美並追求美麗的火色
特別是備前燒的火襷、牡丹餅等技法
強調火色的窯變得到茶人的喜好
火襷技法原本是在窯中為了不讓器物在燒成階段
因為高溫而黏著在一起
於是用稻草來進行隔離
而胎土中的鐵分和稻灰的鹼分反應
出現赤紅色的紋路
稻草的痕跡呈現赤色線狀
在原土的表面浮現鮮艷的紅色線條
因此稱為「火襷」

「牡丹餅」原本指的是平皿狀的器物
上方會放上德利等一起燒成
在平皿上留下德利的圓形底痕
又稱為「まんじゅう」

窯變的效果非常難以控制
豐富的經驗僅是提高成功比率
大部分窯變的效果還是要看上天的安排
柴燒的排窯方式十分重要
要事先留出火的通道
估算火的路徑與柴灰的落點
再決定作品如何放置去承受窯變的可能性

← Back ∣ vol.10 ∣Next →
色彩器物學

22
logo
104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33巷6號 ∣ Tel:2521-6917
Mobil:0935-991315 ∣
營業時間:中午12點~晚上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