胴和肩-
釜的形狀和名稱
大致上可依胴來決定
像是丸釜、俵形、阿彌陀堂等
而胴也是後續所說的釜的景容最重要之處
也就是釜肌和地紋鑑賞
肩在胴的上方部分
可以視作胴的一部分
撫肩、二段肩、肩霰等
都是以肩為基準
胴和肩能準確區分的像是鶴首釜、筒釜、富士釜等
也有沒辮法區分的釜
而胴的下部
從羽落延伸到底的部分稱作尾垂
羽落-
又稱刃落、羽筋或是毛切
鑄釜時
此處是胴和底接合之處
此處線的強弱和明不明顯會左右釜的美醜
而羽釜是向外展開掛在透木上
在蘆屋則是稱作錣羽
像兜的錣一般
有點圓弧向下展開 |
口造.甑-
放蓋的部位
寬廣的口造稱作廣口
往內部落入稱作姥口或是乙御前
急角度落入稱作矢筈口
從肩到口造直立往上稱作甑口或是立口
往外部稍微彎曲稱作繰口
其他像是四角的四方口
口造是整個釜的姿態中
內縮之處
但是也有口和肩和胴都一樣大小的雲龍釜或筒釜等
底-
羽落以下
再細分為接觸疊的部份稱作火受
火受以上到羽落稱作火包
火受的中央有在鑄釜時注湯的痕跡稱作湯口(堰)
又分作丸堰和平堰
火包的形也有不同
利休底.道安底.織部底.遠州底等
在釜的鑑賞上雖然直接影響不多
但是在鑑定上是不能錯過的部位
沒有受到後補的底稱作ウブ底
則受到喜愛
景容
釜的鑑賞上次於形狀的重點要素
就是鐵肌的風格
鑄成的繪画.文字等
總稱作地紋
而且在完成後黑色上也會於有一點赤色
這些就稱作釜的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