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究天地人合一的古典陶磁世界 接觸陶磁的世界之後有太多技術面的專有名詞與鑑賞方法
 但在古典陶磁美學中最核心的部分
 是如何在器物中感受"天地人"三要素的搭配與和諧
 但"天地人"這樣的名詞實在太過抽象了請讓我用製陶老師傅的台語來解釋
 也就是"一燒"、"二土"、"三功夫"這三大要素
 1."燒"="天"在傳統陶磁的世界裡,一千多年來用的是柴窯
 如何根據黏土的性質與木料的油脂去控制燒成溫度
 必須一次次去反覆嘗試燒成溫度的控制
 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來驗證
 如果以一年燒窯兩次來說陶工職人一生的經驗值很難超過100次
 要將經驗值轉化成知識需要經過十幾代的努力
 所以經常會見到傳承十幾代的陶工家族
 例如備前燒的金重家已經傳承至七十七代了
 完全沒有科學儀器或溫度計的狀況下依靠火的顏色去判斷土窯內的溫度
 這是需要多麼豐富的經驗判斷啊....
 然後再判斷要投入多少柴火去升溫或控溫或決定釋放或阻絕多少空氣進入窯內
 預先設定火的通道再進行排窯看火焰在高溫下在通道內劇烈流竄
 火焰會在器物表面形成火痕
 釉料根據面向高溫的方向產生各角度的層次變化
 這是多麼難以控制的要素啊
 判斷錯誤的結果有可能窯體過熱.造成土質溶解或是燒成溫度不夠燒不透造成強度降低
 基本上燒陶的成功與否是看"天意"
 每次的燒窯都是莫大的考驗
 都必須祭拜天地祈求燒陶成功
 火焰在陶器上所留下的火痕與窯變幾乎等於是上天所賜予的恩澤
 所以"燒"的重要性會排在第一
 |   2."土"="地"土是大自然的原始基本素材
 不同地區的土質黏度與耐火性都不相同
 例如台灣常用混土方式只需四天三夜大火快燒可以完成而備前燒的黏土因為耐火性較低的緣故
 必須經過12~14天的緩慢升溫過程
 而經過長時間慢燒的結果
 落灰與窯變的層次會非常豐富
 許多陶磁產地則是因為黏土的性質不夠好發展出獨特的上釉技術來掩蓋原土的缺點
 這一切都是因為陶磁器在日本具有特殊地位名器在日本戰國時代的重要性是非常崇高的
 最頂級的陶磁器物經常具有一國一城的價值
 甚至一個茶碗的價值....
 可能高過數萬個農民辛苦耕作一年的收成
 自古以來陶磁在日本就是特殊經濟產業開採陶土的礦山都是由國家嚴密控管
 陶工則是世世代代繼承家業
 而且在戰國及江戶時代
 陶工不被准許自由移動以免外洩機密技術
 因為陶工的活動區域被限制在礦山周遭陶工必須用各式各樣的方法
 去對抗或接納土質的優缺點
 發展出因應土質的獨特製陶技術
 每個地區的陶土的"土味"各異其趣基本上從底部看土的層次與色澤
 大概就可以猜出產地的位置
 3."功夫"="人" 中國人說"人定勝天"是人的力量可以超越天地日本人說"天地人"則是人順應天地去找出相對應的位置
 人可以用熟練高超的技術去修飾及美化表面讓器物看起來美觀動人
 |   如果以古典陶磁的角度來看"燒"的層次豐富與否,佔了將近50%的分數
 "土味"的層次決定了30%的分數
 而"人為的技術"則只佔了最後20%
 但為何民藝陶磁及現代陶磁不講這一套.... 柳宗悅所提倡的民藝陶磁將重點放在素人創作與耐用性上
 所以大多只講"地"與"人"的層次
 而現代陶磁從技術上的改變從柴窯進化到瓦斯窯及電窯
 基本上可用溫度計或電腦控溫
 泥土也大多使用混合素材
 以符合效率與實用堅固的要求
 所以現代陶磁大多從"人"的技術或設計去看待
 從不同的時期的陶磁文化去找到能夠感動自己的要素
 也慶幸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
 還可以找到這麼多堅持傳統的陶磁職人
 陶磁真的是深邃又迷人的豐富美術世界歡迎你也來感受這樣的器物層次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