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事今天的感覺是克羅采
古典樂是人類到目前為止所產生的最複雜的聲音,這樣的聽覺體驗有極高的門檻,
聆聽者必須要具備同樣高層次的感知能力,才能從聆聽的過程中得到感動與快樂。
斷斷續接觸古典樂大概有已三十年的時間了,
不可否認,早期大多是強迫自己去接受所謂的世界名曲,
也以聆聽知名作品為樂,但如果不是生活在那樣的西洋文化之中,
很難真正對古典樂有真正的感動,
直到每隔一段時間把同樣的曲子拿出來反覆聆聽,
突然有一天終於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動。
品味不見得是講求高尚的事,品味的能力是可以在一片混沌中找出真正美的事物,
就像是在看似普通的器物堆中,可以一眼挑出最有美感的,
並可以馬上講出產地與器物的特色,或是聽到幾小節馬上就知道作曲者與曲式,
這都不是天才或天分的因素,
是必須要透過長時間的接觸與練習。
溫事覺得很美的曲子,介紹給大家,也希望大家來溫事可以聽到這首曲子。
貝多芬A大調第9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
Sonata for piano and Violin No.9 in A major Op.47 "Kreutzer" (Beethoven)
這首曲子的創作年代約在1803年,原本是為英國的小提琴家布里治陶所寫,
後來因故兩人交惡,於是改將此首曲子提獻給當時最偉大的小提琴家克羅采(Rudolphe Kreutzer),
但克羅采對貝多芬的音樂並不欣賞,甚至是嫌惡的態度,
在收到這首提贈的曲子後更發表此曲根本無法演奏的惡評,
但諷刺的是克羅采從此與他所厭惡的曲子分不開了。
這首曲子中鋼琴與小提琴的聲部是分庭抗禮的,
貝多芬特別提到,這是一首像是協奏曲般附有小提琴聲部的鋼琴奏鳴曲,
因為這一點讓後世小提琴家特別鍾愛這首奏鳴曲。
使得這首曲子聲名響亮的緣故,除了曲子優美外,
俄羅斯大文豪寫的悲劇小說,題目就叫做"克羅采奏鳴曲",
從書裡的內容顯然他在貝多芬的音樂中聽到鋼琴與小提琴間的互動、對話與纏綿。